史同/城拟,主宋末/江东地区。本命辛弃疾/文天祥。单机创作不混圈。
INFJ,研二老年人,上海人。三次很忙,更新随缘。

关于

【史海拾贝】墨家:非攻墨门,兼爱平生

    想写一个历史与《秦时明月》中的诸子百家比较的系列挺久了,今天从墨家开始。但作者本人并非历史专业,对于诸子百家典籍也只是粗粗阅览过极少一部分,并没有过详细研读,所以欢迎指正。
    这篇文章挺长的,大概有六七千字左右,分为墨家学说、墨家弟子概况、《秦时明月》中墨家与历史墨家的对照分析,以及历史上墨家的最终命运。
    开放转载。

    那我们先来看墨家的学说。
    我对墨家的了解,最初还是来自课文《墨子 公输》中公输盘为楚国攻宋建造攻城器械,而墨子自鲁国跋涉十日十夜至楚国,以墨家机械与公输盘的机械进行模拟对战并打败公输盘,从而为宋国消除了一场灾难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墨家“非攻”思想的鲜明体现,反对出于一国私利或国君个人杀伐欲望的的不义之战。而这种非攻思想,是墨家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毕竟“兼爱非攻”算是启蒙阶段墨家思想的代名词,也是墨家的政治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非攻,我摘取两段《墨子》原文试图给出一个粗浅的解释: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 非攻上》
    这句话表明,墨子认为攻打别人的国家是很大的不义行为,但在其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大国争雄,战争不断,百姓疾苦)之下,统治者与上层阶级对于战争非常推崇,甚至陷于对战争的狂热之中,穷兵赎武,大国吞并小国,可谓“不知义与不义之别”。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墨子 非攻中》
    这段话所表现的思想与墨家另一个重要思想“节用”相通,即战争是劳民伤财之事,战之所得往往小于战之所失。此处,墨子还辩驳了一种对战争的辩护,即许多国家都因对外征战而强大——这种强大必然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的伤害之上的,对于整个天下而言,仍然是失多于得,为了一整个天下而考虑,某一国出于私利对别的国家发动战争,必然是“不义”而有害的。
    需要说明的是,非攻并不等于非战,墨家也并不是反对所有战争。最直接的一点在于不反对因为敌国入侵而进行的自卫战争(这是非常显然的,若是反对自卫战争,哪个国家还能生存下去呢),而对于“正义”的战争,墨家也是不反对的,如商汤灭夏桀,以及武王伐纣之类对暴虐统治者发动的战争,因为这样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百姓更好的生活,是为了天下更长远的福祉。
    由以上内容,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墨家的思想较多地考虑了天下这个整体,而不是某一国某一人的利益。这和兼爱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实际上,兼爱正是非攻的理论基础。我再引用《墨子》的原文对兼爱作一个简单的解释: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 兼爱上》
    墨子认为,当世的乱,不论是国家层面大的战乱还是家庭层面小的矛盾,究其根本,都是因为人们“不相爱”,如不孝是因为子不爱父,盗窃行为是因为盗贼“不爱异室”,臣子作乱是因为“臣不爱君”。那么假如人们都相爱,就能“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不会有以上所言的祸乱。
    在肯定了“相爱”的基础之上,墨子又对爱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论述:
    “子墨子言曰:‘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兼爱中》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墨子 兼爱下》
    这三篇《兼爱》中,中心思想即“兼相爱,交相利”,并且“交相利”既是“兼相爱”的协同作用也是其必然结果。从以上两句可以看出,墨家主张对天下人怀有一视同仁的博爱,待人之父母如己之父母,人之国如己之国。在这之后,墨子还举了大禹、商汤等古代圣王的例子,来论证“兼爱”是完全可行的,并不只是一种理论,而且是圣明君主应该采取的大道。在义和利的关系上,我认为这是墨家相对于儒家一个很大的进步,孟子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但实际上利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忽略的,“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并提,令我看到了义和利两者达到平衡的可能,因此个人认为,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多嘴一句,读《墨子》的时候,我经常为墨子他老人家气势磅礴的论证而折服,但在《兼爱》这里,我还真是觉得是存在漏洞的,因为时代不可能倒退,那种先古圣王的统治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沿袭至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的战国时期。
    但这并不能形成对“兼爱”这种思想的反对,相反,我非常敬佩这种思想,我觉得这比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更接近于对神圣的人权的尊重,而“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也正是儒家与墨家根本的分歧之一。方授楚教授在《墨学源流》中指出墨子的根本精神在于平等,而这种平等的思想是在中国古代等级分明秩序森然的社会中绽开的一朵奇葩,虽然这种平等以现代人的目光来审视必然是片面而存在缺漏的,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极其伟大的思想,它打破了一贯奉行的尊卑有序,令我看到了人性光辉的绽放。可以说,兼爱思想的出现,是思想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当然兼爱绝对不等于滥情。个人认为,兼爱中的这个爱字,并不仅仅是出于人作为动物的生理性而对他人的爱,更是超越了生理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一种更为广阔的博爱,一种置天下命运于胸中的朗朗悲怀,是神性的体现。
    那既然说到了墨家与儒家的分歧,不妨再多说几句。墨家和儒家大体上是对立的。墨家学派也是由于对儒家思想的反对而产生。孟子他老人家就骂过墨家“无父无君”,《墨子》中也有两篇专门的《非儒》对儒家思想加以驳斥,可惜《非儒上》已经亡佚,但《非儒下》中对于儒家所提倡的繁文缛节的礼法的驳斥、对“君子必须奉行古人准则”的驳斥等都非常有趣,有兴趣者不妨自行阅读。

其实墨家和儒家也绝对不是完全站在对立面,也是有相通之处并且相互影响的,只是整体来说,还是对立的成分多一点。
    除了兼爱非攻之外,墨家的主要思想还有:
    政治思想:尚同,尚贤
    经济思想:节用,节葬,非乐
    宗教思想:非命,天志,明鬼
   出于篇幅原因,这些思想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那么先说政治思想。对于“尚同”最简单粗暴的概括就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乍一看这非常恐怖,但如果结合了墨家其他的思想来看就能明白墨子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了,因为墨家还提倡“尚贤”,简而言之,就是让贤人参与国家的统治,而统治者对于贤人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也就是说,尚同是建立在尚贤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家的政治理想,简单地说,就是圣明君主和贤明大臣统治下的兼爱大国。但这个国家仍然是专制的,仍然是由最高统治者来进行决策。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无疑是片面的,但考虑到墨家所处的混乱政治环境,我们完全应该去理解这个政治理想所蕴含的美好愿景以及在当时基础上具备的进步性,毕竟我们评价古人,也要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看。
    经济思想这三项比较好理解。节用节葬不用解释,非乐也是反对儒家的一个表现,儒家注重礼乐,而墨家认为乐也是劳民伤财的事,所以非乐其实可以算是节用的一部分。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分歧,是因为儒者多来自社会上层,生活优渥,而墨者多来自社会底层,自然强调节用。
    宗教思想这三项。非命其实也是反对儒家所信奉的“命运不可违抗”一说,墨家是在主张在人力所及范围之内,可以使命运产生改变。
    天志。天志和墨家的政治思想其实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天”和“天子”在墨家的观念中有很大不同。墨子本人不认同“天子”作为天下的统治者,他认为统治人世的应该是“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天志可以理解成天的意志。我自己的理解是,这和“君权神授”的思想是相反的,墨子认为世上存在着一种神圣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德法则,并且天下人都应该去遵循这种法则。我认为这和尚同并不矛盾,因为在墨家的政治理想里,这样一个统治者也是遵循这种道德法则行事的,换句话说,是替天行道的。
    明鬼。简单点说,就是墨家是信鬼神的,也希望人们去信鬼神。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天志与明鬼是墨子劝导人们去信奉并实行兼爱非攻的手段(因为大多数普通人并不认为天下的利益和自己有什么相干),因此使墨家具有了宗教性质。但我个人对这个观点不是完全同意,我觉得不能把天志与明鬼完全当作手段,因为对鬼神的相信在春秋战国时代是非常普遍的,虽然当时无鬼论已经兴起,但相信鬼神的人依然不在少数,所以我认为明鬼这一点可能是墨子自己的信仰与上述所言实现兼爱非攻的手段共同促成的。当然这也属于我的臆断,仅供参考。

此外,《墨子》中还有一本《墨经》,但笔者才疏学浅看不懂,就不说了。

    墨家的学说最基础的东西差不多就是以上这些,当然后续又有了更多的发展,对于这些发展笔者并没有仔细了解过,只是大概知道一点,比如鬼神色彩没有初期那么浓郁。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可以去看《墨子》原文,或者译文也行。我们接下来看看墨家弟子的情况。

我之前说了,与儒家弟子大多来自社会上层不同,墨家弟子多来自社会底层,因此也具有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孟子曾经这么评价墨家:“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中有一篇《备梯》,讲的是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厘的事情:“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墨家的生存状态都是很辛苦的,他们做着自己认为合乎天下大道的事,不论自身艰难苦痛,不慕世间荣华富贵,坚守墨家道义与规矩,不欲青史留名。我觉得这大概就是《史记》对于墨家只有寥寥一句话(还很不确定。)的原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家的弟子中还有很特殊的一类人:游侠。这里需要提到韩非子的一个评价:“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国那个年代的游侠,和我们平时看的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有很大不同。差别主要在于,武侠小说中的侠客绝大多数都是自由行走江湖,而且几乎所有正面角色都是秉持正义、辟邪镇恶的大侠,但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侠,却有很大一部分是好勇斗狠的市井人员,也常常为富人或有权有势的人所雇佣,他们对恩义看得很重,雇主的命令几乎从不违抗,不论雇主的命令是否合乎天下大义,不论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法度,这就是为什么韩非子认为他们“乱法”的原因。墨家弟子中,有很多这样敢死队性质的游侠,赴汤蹈火,战不旋踵。他们听从的是巨子的命令,是为墨家心中的天下大道而战——不论是最开始的墨子,还是墨子死后继承巨子的弟子——这也是我认为他们之所以更加接近武侠小说中的大侠、更令人敬仰的原因。但韩非子作为法家人物,对于这种破坏法度的行为自然是反对的。

个人觉得“以武乱法”这一点是墨家和法家一个很重要的分歧。我们姑且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去评判,那我们就会认为法家是正确的而墨家是错误的,毕竟我们要依法治国,不能私刑解决(否则不就变黑社会了吗),但其实在那个时代,墨家就是有点黑社会性质的一个存在(所以我看到“天下皆白,唯我独黑”的时候觉得这句话真是棒极了,精准又霸气),而且当时的法家的确是提倡严刑酷法的,很多惩罚条例和惩罚措施在我们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甚至毛骨悚然,因此当时的墨家可能是有一种“坚守人性的底线”的意思,他们苦守着这条底线,不让国家滑入鲜血和杀戮的深渊。

因此我一直觉得,如果墨家和法家的一些学说可以综合起来被秦帝国采用,废除过于严苛残暴的法律,给山东六国不同习俗更大的宽容,给老百姓更多休养生息的时间,也没有像秦二世胡亥这样到最后抛弃了法治开始实行暴虐人治的糟糕君主(一声叹息,扶苏公子是多少秦迷心中的痛),历史改写也未可知。

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家的思想,虽然有很多黑暗血腥的成分,却是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潮流,秦帝国的法治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千秋,就算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仍是儒表法里,只是后世的法律更为温和,这是我们很高兴看到的进步。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靠人治是绝对行不通的,一定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我认为这也是墨家和儒家的政治理想终究得不到实现的原因。

 

那么我们回头来看《秦时明月》中的墨家。《秦时明月》中的墨家进行了更多艺术上的处理,个人认为塑造得很成功,看得出很多人物都有其历史原型,比如擅长机械制造的班大师就是取材于历史上墨家研究科技工艺的一派,典型代表如相里勤;荆轲与高渐离则是在其历史原型的基础之上赋予了更多“墨侠”的精神内涵,这和崇尚侠义的邓陵子一派一脉相承;徐夫子不仅是铸剑大师,也是非常博学的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情节,徐夫子为刚刚成为巨子的天明讲述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与历史上相夫氏一派研究典籍的墨者多少有些相似之处。此外,虽然我并未看到历史资料上记载墨家有学医弟子,但我觉得《秦时明月》中医仙端木蓉在墨家的设定非常好,都说医者仁心,悬壶以济天下,这和墨家提倡的“兼爱”是有相通之处的。

我之前说到墨家弟子中的游侠成分,《秦时明月》将这种成分进行了着重处理,像荆轲、高渐离这样的墨家侠者所秉承的侠义精神,以及虽然属于纵横家但与墨家同盟的盖聂大侠对于“侠”字的解释,都是更接近于武侠小说中对于“侠”的理解。我相信很多武侠爱好者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武侠梦,渴望一日提剑在手行走江湖,于风雪夜温酒浇青锋,或是跋涉千里只为故人一诺,醉里论道醒时折花,但最重要的还是为道义而战,纵然孑然飘摇于污风浊雨,亦不改一身铮铮傲骨,甚至从容殉道。《秦时明月》中的墨家侠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心怀天下苍生,不论个人恩怨,敢于违逆天下踽踽独行。
    《秦时明月》将墨家设置为反秦联盟的中坚力量,个人觉得是非常精彩的。我之前说到墨家和法家存在很多分歧,而秦帝国信奉的几乎完全是法家的学说,严刑酷法自是不少,心怀天下苍生的墨者,自然要反对秦法中不合理的、残害百姓的部分。而且按照墨家“非攻”的观念,秦帝国对天下的统一,是夺了其他国家的土地,是不义的,因此墨家自然希望天下还于天下之人。

但我同时认为墨家与秦帝国也并非完全对立,毕竟墨家肯定不会否定法律的重要性这一点,墨家希望的,应该是更温和、更符合人性的法律。而且在尚同这一点上,墨家和法家其实是相通的,秦国的尚同与尚贤也都做得很好。

关于墨家机关城。我第一次看到机关城的时候……简直和天明一样兴奋。我们自然知道真实历史上的墨家不可能研究出像朱雀白虎这样的高科技,但《秦时明月》本身就是历史为骨艺术为翼,增加奇幻色彩完全可行而有趣。而且个人认为历史上的墨家可能也是有类似于机关城的秘密基地的,毕竟墨家弟子是非常有纪律性、整齐划一的一个群体,自然接受过群体生活和群体训练,加上墨家高超的机械制造技术,也会给这个基地增加一定的防御机制。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我没有考证过(毕竟不是学历史的),如果说错了敬请指正。

我个人是真的很喜欢《秦时明月》里的这个墨家,如果真的穿越回去还可以选择门派,我肯定选墨家。

 

对于墨家的命运。

《秦时明月》中墨家的命运我完全交给玄机娘娘,自己不置一词,我相信娘娘的水平,也接受娘娘给出的任何结果。所以我这里只说历史。

历史上的墨家,最后的确是衰落了,最终的毁灭,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时候。对于墨家为什么会衰落这个问题,是可以专门去研究写长篇大论的,鉴于笔者水平不够,还是摘录学者前辈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同的几个观点是:第一,后世对儒家的推崇,而儒家对墨家施加压制;第二,墨家后期陷入诡辩的迷局,原有的精髓渐渐衰落;第三,墨家的理想本身过高而难以实现。

实际上,不可能有一种学说或一个学派永远兴盛不衰。历史在前行,社会在进步,永远都会有新的思想层出不穷,对旧的思想指出弊病并加以改进。正是由于人类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思想史上才能开出数不胜数的灿烂奇葩。

    文章的最后提几笔《大秦帝国》中的墨家。
    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里讲墨家的时期是墨子尚在的时候,并且涉及到禽滑厘、邓陵子等历史上有记载的墨家弟子。
    实际上,关于墨子的出生年月有很多种说法,并不能确定墨子时期与秦孝公时期是否存在交集,但由于情节需要,孙皓晖先生使得墨家与秦孝公商鞅变法能够产生交锋,并由此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墨家形象,如秦国商鞅变法刑杀众人之后,墨家弟子决议铲除“暴君酷吏”(书中指秦孝公与商鞅),并制定计划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暗杀行动(没有成功),后来对秦国的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澄清误会、不再干涉。
    我认为这个情节还是设置得比较具有典型性,很好地塑造出了墨家的兼爱思想与任侠精神,而且在《大秦帝国》中,也涉及到了墨家除却尚武这一支以外的其余派别与其日常生活状态,如寻常弟子的耕作与对墨家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但大概也是因为篇幅所限以及情节整体的原因,个人认为墨家与秦国的矛盾消弭得过于突兀,当然这并不是《大秦帝国》丛书想要展现的重点,也不能因此否认《大秦帝国》这部书的出类拔萃、精彩绝伦。

向列表再次安利《大秦帝国》,非常好的历史小说巨著,是从秦帝国的角度来叙事的,澄清了“暴秦”之说的误区,为同一段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解读。总之,力荐。

 

写这篇的时候我真的挺虚的,毕竟不是学历史的,对诸子百家的研究也非常浅,只能说最基础的东西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谬误,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正。

湘水萝衣2018.01.17

(P.S.强迫症强行全文正好七千字)

哦对……这就是我昨天说的前天开的新坑。

 

评论(17)
热度(60)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