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同/城拟,主宋末/江东地区。本命辛弃疾/文天祥。单机创作不混圈。
INFJ,研二老年人,上海人。三次很忙,更新随缘。

关于

【宋末/谢翱】扪萝恸哭衫袖冷——诗人词人三十题

填自己出的问卷,深刻地感受到这份问卷怎么这么肝。

【一 基本信息】

1.他/她的姓名字号,籍贯,生活年代,留存下的诗词数量?

谢翱,字皋羽,又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福建长溪人,生活于南宋末年(1249-1295),存诗290首,其中古体诗152首,近体诗138首。

鉴于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不认识他……加个生平吧。

谢翱年少有诗名而十七岁科举不第,自此后落魄民间。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谢翱时年二十八岁,倾家财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因元廷通缉其姓名,被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登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四十七岁因肺病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二 创作相关】

2.你在课本里背过他/她的哪些诗词?

没有,不存在的,大二之前根本不认识他……

 

3.你最喜欢的他/她的诗词是哪一首/几首?并尝试描述你第一次看到这首/这些诗词的感受。

《书文山卷后》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他对文相真的深情,颔联看得我快疯了……他的号“宋累”,“累”的意思是“冤屈而死的魂魄”。活着的他已经跟着文相去了,文相就义后他不过是漂泊人间的一缕孤魂,一字一句唱出那些泣血字句。

 

4.请举出一句/一首你觉得很有画面感的诗词,并尝试描述一下你对这个画面的感受。

《野望》

心游太古后,转觉此生浮。

天外知何物,山中著得愁。

岸花低草色,潮水逆江流。

消尽盈虚里,令人白尽头。

 

其实和诗的意境完全不同,但这首让我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他站在青色的水流正中央。天地间雨纷纷地落,湿透了他一身素白衣裳和怀里抱着的花儿。他似乎是想逆流而上去寻他的故人与故国,可湍急的水流中寸步难行。于是花枝上的刺开始疯长,扎进他捧花的手又刺破衣裳扎进他心口,自那刺与肌肤接合的地方血不住地流下来,很快他的素白衣角上便开出了点点杜鹃。可他还是仰面向天呼吸着雨水,任江流将他冲刷成一座石雕。

 

5.请推荐一首你觉得很能代表他/她风格的诗词。

哀悼南宋末年扬州守城战中殉国的李庭芝与姜才两位将军的《琼花引》与《后琼花引》。扬州琼花的传说凄美极了……南宋灭亡之后,琼花也不复生于扬州了。

他写诗是自带一种伤心色的,而这两首集凄美惨烈于一体。极度的怆痛又偏偏是莹白不染尘的笔触,茫茫无际的黑夜中只有雪白的琼花孤独挺立,却也被撕扯下一片片花瓣。

晓风来后花凋尽。

以及他真的很喜欢单数句的写法,几行四个半句连续后在最后写上单独的两个半句,戛然而止中似乎有无限的不甘。

我不知道他是不敢写,还是哭得写不下去了。

 

《琼花引》

后土祠前车马道,天人种花无瑶草。英云蕊珠欲上天,夜半黄门催进表。

酒香浮春露泥泥,二十四桥色如洗。阴风吹雪月堕地,几人不得扬州死。

孤贞抱一不再识,夜归阆风晓无迹。苍苔染根烟雨泣,岁久幽魂化为碧。

《后琼花引》

扬州城门夜塞雪,扬州城中哭明月。堕枝湿云故鬼语,西来阴风无健鹘。

神娥愬空众芳歇,一夕苍苔变华发。宫花窣帘尘掩袜,玉华无因进吴越。

漓漓淮水山央央,谁其死者李与姜。

 

6.请推荐一首你觉得不太像他/她的主流风格的诗词。

《冬青树引别玉潜》

冬青树,山南陲,九日灵禽居上枝。知君种年星在尾,根到九泉杂龙髓。

恒星昼霣夜不见,七度山南与鬼战。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

山南金粟见离离,白衣人拜树下起,灵禽啄粟枝上飞。

(注:百度搜索出的所有版本都是“王潜”,但我感觉“别”的对象似乎是参与了保护六陵遗骨的义士唐珏(字玉潜)比较说得通,毕竟有如上粗体标出的勉励语句,所以我直接把标题改成“玉潜”了)

 

除了这一首我似乎没见过乐观的他……毕竟那时候他才三十六岁啊,不敢想象之后的十一年他是怎么越来越绝望的……

 

7.请推荐他/她一首让你看哭了的诗词,如果没有,那就一首看笑了的诗词,反之亦然。

笑是不可能的,他只能让我哭……

 

《续琴操哀江南四首》

我赴蓟门,我心何苦。我本南人,我行北土。视彼翼轸,客星光光。

自陪辇毂,久涉戎行。靡岁不战,何兵不溃。偷生有戚,就死无罪。

莽莽黄沙,依依翠华。我皇何在,忍恤我家。

瞻彼江汉,截淮及楚。起兵海隈,亡命无所。枕戈待旦,愤不顾身。

我视王室,谁非国人。噫嘻昊天,使汝缧绁。奸党心寒,健儿胆裂。

黄河万里,冰雪峨峨。尔死得死,我生谓何。

我操南音,爰■我酒。风摧我裳,冰裂我手。薄送于野,曷云同归。

自贻伊阻,不得奋飞。持此盈觞,化为别泪。昔也姬姜,今焉憔悴。

山高水远,无相见时。各保玉体,将死为期。

兴言自古,使我速老。麋鹿是游,姑苏荒草。起秣我马,裴回旧乡。

江山不改,风景忘亡。谁触尘埃,不见日月。梨园云散,羽林鸟没。

吞声踯躅,悲风四来。尔非遗民,胡独不哀。

 

这四首真是越看越难过,铺天盖地的悲要把我淹没了。而且其二哀悼文相的那句“尔死得死,我生谓何”太心痛了,他怎么想到文相就想与他同去……

江山不改,风景忘亡。吞声踯躅,悲风四来……

 

8.他/她写的最多的题材是什么?这和他/她的生长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题材最多的应该是山水诗,可他笔下的山水无一不是剩水残山,字里行间都是宋元易代的故国沦亡之痛……

他是诗以言志。

 

9.他/她的诗词中有哪些词语/字出现频率特别高吗?带这些字词的诗词一般是怎样的情绪呢?

有……来我列给大家看看都是些什么魔鬼字……

寒,残,哭,泪,孤,梦,魂,恨,愁,烟,低,湿,死,阴,冷,悲,雪……

情绪可想而知。

他似乎不觉得自己还是活着的,似乎也不觉得他是站在哪一片真实的土地上。就像被吊在半空中,仰头见万古孤月,又俯首看山河失色的凄冷人间。

 

10.尝试用他/她自己写的一句诗词评价一下他/她的整体风格。

“扪萝恸哭衫袖冷,白首空回扫山影。”

他总是哭得我想和他一起哭。

其实我觉得两个字更恰当:

“寒碧”。

 

11.请列举他/她的一首初期作品和一首后期作品,并比较前后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他/她的人生中是否发生过重大变故,使他/她的诗风/词风发生了这个明显变化?

初期:

《宋铙歌鼓吹曲(其一)》

日离海,青曈昽。沃以积水,涵苍穹。神光隐,豹雾空。

气呼吸,为蛇龙。赤云衣,紫霓从。吹白众宿,歌大风。

天吴遁,清海宫。

 

后期:

《赋得北府酒》
北府酒,吹湿宫城柳。
柳枝著地春垂垂,祇管人间新别离。
离情欲断江水语,女儿连臂歌白纻。
淮南神仙来酒坊,甲马猎猎羽林郎。
百年风物烟尘苍,老兵对月犹举觞。
青帘泪湿女墙下,曾识行军旧司马。

 

《送人归乌伤》
湖边老屋墙压篱,饥鸦啄雪枝上啼。
湖中葑田产菰米,菖蒲花开照湖水。
蒺藜老翁呼不起,曾入东宫教皇子。
文雅风流俱扫地,瓦砖掷人老兵醉。
后园小坊近市廛,借人樗蒲无税钱,君归故里何所怜。

初期这首是他二十岁左右作的,歌咏的是北宋开国时的文治武功,可以看出很有神话色彩,风姿飞扬。后期的诗词其实意识流的还有很多,也算是他更主要的风格(虚幻凄凉多写梦中之景,又以情绪色彩极其浓重的字词极写漂泊无根之泪),但我还是选了这两首《赋得北府酒》《送人归乌伤》来展示最主要的差别。这是真正的诗言志和诗记史,是他作为南宋遗留下的知识分子对于自己担负的“故国”责任的自省与实践——他的才气是高于同时代绝大多数人的,在南宋末年诗坛上的艺术成就也仅次于文天祥。如果不能挽救故国回来,那至少,将华夏的文化传承下去,将典章文物扫地俱休都哭出来。

虽然他诗里真正记史的内容相较文相、水云子与舒岳祥还是少了很多,但那诗词艺术的高天里遨游又何尝不是感人至深的。其实就凭他年轻时曾经跟随文相勤王救国,就令人无比敬佩。

 

12.请分别举出他/她写过的意境最壮阔宏大以及对细节刻画最细腻的一句诗词。

意境最壮阔宏大:“山分地肺云,水流天目雨。”(出自《寄题何氏绿绮楼》)

细节刻画最细腻:“入瓦雪冥冥,离树香草草。”(出自《落梅词》)

 

《寄题何氏绿绮楼》

北岸有高楼,其南多药树。

仙人昼采之,遗佩乡江渚。

化为绿绮琴,轸徽微已具。

有客来南方,振衣坐其处。

风吹朱鸟巢,欲落鸣至曙。

山分地肺云,水流天目雨。

别去重所思,别时不能去。

 

《落梅词》

北风花糁枝,春风花糁衣。

青鸟梦中见,畏来花下飞。

岂是得春迟,因缘别春早。

夜湿灞陵苔,半在古驰道。

入瓦雪冥冥,离树香草草。

那无返魂术,不忍见春老。

 

 

 

【三 人际关系相关】

13.请列出一首/几首他/她给自己的父母/其他长辈/师长写的诗词。

这里不放西台大刀我就不是魔鬼兔子。

文相可以看作是他的师长,是他曾经生死追随的最敬慕的人,是让他写了“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的人……这首《西台哭所思》是他四十三岁在西台哭祭文相之后写的诗。那句“故衣犹染碧”真的太戳了……他脑海中的文相,颈血溅在故国衣冠上,顷刻化碧。

 

《西台哭所思》

残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所以其实我应该把这首也放上来:

《登西台作楚歌招文丞相魂》

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

 

14.请列出一首/几首他/她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同辈亲人/结拜兄弟姐妹写的诗词。

另一位宋末遗民诗人方凤在《谢君皋羽行状》里写“自是(共哭文信公并作《短歌行》)与余为异姓兄弟”,因此就放一首他写给方凤的诗。

《雨夜呈韶卿》

相看陇水云,一夕几回分。

预恐今宵雨,他年独自闻。

野花同楚越,江霭杂朝曛。

不得锄芝术,逢樵却寄君。

 

15.请列出一首/几首他/她给自己的妻子/丈夫/子女写的诗词。

似乎没有。

他和他的发妻幼子失散得很早,和续弦没有子嗣,似乎也没有给她写过诗。

 

16.请列出一首/几首他/她给自己的挚友/知己写的诗词。他/她的挚友/知己是怎么回复的呢?

我决定放他和宋末诗坛另一魔鬼林景熙(字德暘,号霁山)的唱和。

 

《远游篇寄府教景熙》(谢翱)

朝游扶桑根,不折拂日枝。

莫食楚萍实,掬海见虹霓。

黄鹄别我影,目尽汉水湄。

况复衔其子,风露何当归。

飘萧软桂丛,零落紫苔衣。

梦魂知尔处,落羽在瑶池。


《酬谢皋父见寄》(林景熙)

人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

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

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

美人渺天西,瑶音寄青羽。

自言招客星,寒川钓烟雨。

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

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夜梦绕勾越,落日冬青枝。

 

我总感觉霁山唱和的应该是皋羽寄给他的另一首(也就是哭西台回来之后皋羽应该写了一首寄给他的,毕竟这首只字未提西台的经历),但我没找到……可能是因为皋羽隐姓埋名的需要霁山把诗销毁了,皋羽那里也没存。(当然这是湘水某人不负责任的瞎猜测,有待考证)

 

17.他/她有没有很推崇的前辈(不限于诗人词人)?这位前辈对他/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有,精神品格与气节上他很推崇屈原与陶渊明。为此他写过《五日观潇湘图》和《九日》:“五日泣江篱,骚人沉佩褋。年深吊古客,满门垂艾叶。”“华轩又何羡,自载返蓬荜。终身书甲子,往往义形色……我方持空觞,千载高风激。”

其实不仅仅是皋羽,灵均对于故国楚自始至终的深爱、对楚王革除弊政、奋发图强的期望为不少宋季和南明的义士、遗民们所重,使得他近乎成为故国精神的图腾。五柳先生在东晋灭亡后只书甲子而不书新朝年号这一举动,我们的民族英雄正面典型文相也是很赞赏的,而且他写得比皋羽还要直白:“我爱陶渊明,甲子题新诗。”我觉得现在我能理解为什么我喜欢的这么多人这么喜欢五柳先生了,当他们为时局所迫不得不成为隐士的时候,五柳先生对故国的忠诚、安贫乐道的高洁与遗世独立的境界对于他们寻求一种能让自己无愧于心的出路而言,是多么大的精神慰藉。

另外如果灵均写兰泽芳草、五柳先生写菊都是以自己爱的花对自己有所隐喻,我觉得皋羽写的梅花在这一点上与两位似乎也有相通之处:

《梅花二首其一》
春过江南问故家,孤根生梦半槎牙。
到无香去飘成雪,未有叶来开尽花。

《梅花二首其二》
吹老单于月一痕,江南知是几黄昏。
水仙冷落琼花死,祇有南枝尚返魂。

这两首,还有上文放过的《落梅词》。他笔下的梅花不是因本身高洁而选择在冬天开放,而是在群芳凋零后被极其不得已地被抛入冬。梅花早就想与其他花儿一同死在秋天了,死在冰霜尚未将天地完全覆盖的时候,做一场盛大而凄美的告别。而如今只剩他一人,或者与他一样的一群梅花还留在严冬里——他们生在冬天亦死在冬天,等不到春来亦不需再等春来。茫茫天地里只有他们守着孤芳,守着宋最后的文脉。他们所盼的,不过春来后南枝能返魂。

 

然后在诗歌艺术上,南京大学 胡荣的博士论文《谢翱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的诗歌学习了屈原、李贺、王建、张籍、孟郊、贾岛等人的诗风。因为我暂时不太了解这些人,姑且先引用专业研究者的结论放在这里,自己不加评述。(虽然像李长吉的确是很明显的,而且他写过一堆《效孟郊体》以及隐居的诗《岩居效贾岛》)

 

18.和他/她同时代的诗人词人里,有没有和他/她风格很像的呢?如果有,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我觉得没有,并且开始怀疑我自己出这题究竟有什么意义。

总体来说皋羽的风格是孤高峭拔又哀惋曲折,非常擅长使用想象和夸张,在实景上构建一个只有他在的精神天地,赋予一切美好的事物悲的颜色。他也写过寒瘦纤弱的句子,但支撑着那些愁云惨雾魂梦飘摇的始终是一杆不屈瘦骨,就算咳到最后一口血也还是南音。正如他在雨中舟上送别同登西台的友人时写过这么一句:“相看仍恸哭,欲学晋诸贤。”(《江上别友》)

宋末诗坛成就比他高的只有文相,但两个人风格完全不一样。格调之高能和他相提并论的林霁山也许可以算一个,但霁山风格没有他这么啼血式的沉郁料峭,也没他这么晦涩隐喻。

 

19.后世有哪些人(不限于诗人词人)是他/她的迷弟/迷妹,或者非常推崇他/她?

后世对他的推崇大多集中在忠心与气节上,尤其是他年轻时跟随文相勤王以及四十三岁那年登西台哭祭文相的义举。

放两首明末爱国诗人屈大均为他写的诗吧。

 

《谒谢皋羽墓二首》(屈大均)

君事文丞相,曾蒙国士知。

漆身追豫让,埋骨傍要离。

露夕鹤巢冷,风秋猿啸悲。

墓前谁拜手,露滴白杨枝。

 

孤臣馀犬马,后死亦徒然。

血泪长江泻,愁心朔漠悬。

千秋兰麝土,万里虎狼天。

留得冬青树,凌霜自宋年。

 

“留得冬青树,凌霜自宋年。”

他们都是不死的冬青。

 

20.他/她有没有特别不喜欢/蔑视/鄙夷的人?为什么?他/她有写诗词嘲讽过他们吗?

有。他和文相一样,都十分蔑视投降元朝的南宋贰臣。《池上萍》讽刺的就是这些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毫无志节的人——你瞧,纵然挂在高处又有何用?叶的边缘早就生了枯斑。

《池上萍》

浮萍随涨水,上到荷叶端。

水退不得下,犹粘花萼间。

花殷青已见,叶翠枯始斑。

何如根在水,根蔕相团团。

人生慕高远,风云事跻攀。

绝髯尚号叫,化为鹤与猿。

幸未及枯槁,万里吾当还。

 

21.后人对他/她的诗词或者他/她本人有哪些或褒或贬的评价?你认同或者不认同这些评价的理由是?

 其实我还挺喜欢钱谦益同学对他的评价的:

《牧斋有学集》:“宋之亡也,其诗称盛。皋羽之恸西台……如穷冬冱寒,风高气慄,悲噫怒号,万籁杂作。古今之诗魔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

虽然我不太喜欢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个说法,因为国家不幸对于诗家本身也是很残忍的……但的确啊,末世真的有太多感人至深的作品了。

 

【四 理想相关】

22.他/她积极参与政治吗?如果是,他/她的政绩如何?如果不是,他/她的闲居生活过得怎么样?

并不,他唯一积极参与时事也就是跟着文相勤王做谘议参军那两年,在这之前他科举不第落魄民间,宋亡之后深怀故国之痛隐居不仕。

他的闲居生活过得不好,一点都不好……和发妻幼子早就失散了,后来哭文相还得隐姓埋名逃元廷的通缉,他活着不被抓到本身就是一种抗争。

其实他还是有知己的——他与方凤、吴思齐等宋末遗民诗人共同建立汐社,彼此诗文唱和,以坚守故国志节,也参与过月泉吟社评诗活动,游历故国山川。但这依然不能让他好起来,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他的《夜坐呈韶卿》是这么写的:“修行吴楚间,鹤去杳难攀。衰世已如此,愁身更入山。巢居避太岁,药饭救羸颜。故友在江海,相思不得还。”

一个以药当饭的人,一个天天哭的人,续史恰当焚砚期的境遇,他怎么可能长寿。这首写给友人的其实还算是把自己当活人看,不是那种心焚尽灰的彻底绝望,可能也只是为了友人不要为自己担心死。

他是宋末遗民诗人里年纪最小的之一,却也是走得最早的之一,享年和他最敬慕的师长文相一样都是(不到)四十七岁。我一直觉得他四十七岁的时候可能都给自己心理暗示了:我……可以走了。

 

23.他/她的至高理想和精神追求是?你是从他/她的哪一篇文字里看出来的?

宋亡之前,应该是拯救故国。宋亡之后,则是坚守志节、延续华夏的文化。

同样是皋羽好友的邓牧《伯牙琴》记载:“呜呼!茫茫九原,龙蛇居之;衣冠礼乐之封,交鸟迹与兽蹄,洪水之患岂至此。洪水之患岂至此!”可见新建的蒙元政权(至少是在元初的时候)对于原南宋治区礼乐文化的摧残。

因此他和其他遗民诗人们的创作本身就是带有延续华夏文化的意味。新的统治者征服得了南宋的河山,却永远不能折服看似只知诗词书画感月吟风的羸弱南人。

文山殉国诠释的是一种故国,皋羽他们的隐居与吟诗就是另一种。他们让我看到,无论文明与文化遭受过怎样的摧残处于怎样萧寒的严冬,始终有人将脊梁挺得那样直,高高地将头昂起来高高地将笔举起来,在苍凉的天空上固执地写下:“我——不——相——信!”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可如果屠刀之下已经倒下了一千个人,他们依然能够去做那第一千零一、一千零二个人。这是真正的傲骨,有一些东西,他们用一生去捍卫。

绝髯尚号叫,化为鹤与猿。幸未及枯槁,万里吾当还。

“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

“平生国士立桥下,誓死守此漆身哑。”

【在这里我必须吐槽一句……至少是元初的时候朝廷太不尊重知识分子了,叠山先生那篇《上丞相留忠斋书》(让我先呸一口lmy这个垃圾,打他名字我都恶心)看得我心疼至极,这么傲骨的人(北解至燕京后绝食而死)都得用那么谦卑的笔调(“容一谢某,于大元治道何损?”)(叠山先生内心:大元个鬼),只为了当一个宋臣好好活下去,而某些人不过是为了邀功逼得他不得不死节,结果怎么样?不过是给宋史上添了一个千古流芳的名字。呵呵。】

 

24.你觉得他/她实现这种理想和精神追求了吗?

某种意义上,宋亡之后他的追求我觉得是实现了的。

“物不平则鸣”是人间真理,他发出了自己的哭声,这哭声不但宋遗民们听到了,之后明末抗清斗争中明朝的义士们也听到了。他的孤忠与至情给了当时和后世许多人们精神上的勉励与慰藉。

屈大均《与五弟登子陵钓台作》:“君作方干我皋羽,富春春枕落花眠。”

徐夜《富春山中吊谢皋羽》:“疑向西台犹恸哭,思当南宋合酸辛。”

刘城《峡居》:“新诗句句吟皋父,旧史重重续忆翁。”

黄宗羲《登西台恸哭记注》:“霜风剡叶,清声哀畅,诵读夜阑,俯首身事,如谢皋羽之恸者屡矣。”

以及刘伯温的诗《题谢皋羽传后》缅怀他的时候(“呜呼此士今安在,金石可销心不改。应将魂魄化精卫,衔取南山填北海”),大概也希望能告诉他蒙元已灭,华夏大地重见日月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天祥,但他终究成为了无可取代的谢翱。

 

25.你觉得生活在他/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对他/她而言是幸运还是不幸?

这……我想敲我自己脑袋,这什么魔鬼题……

不幸,实在是太不幸了,宋季这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太悲惨了!!!

 

26.你是否认可他/她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如果是,你现在能做什么去延续他/她的理想?如果否,请说一说你有不同意见的原因。

如果我把自己代入他的视角,我自然是很认可的。这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他们做得那么好。

我现在并非身处末世,也没有他这样的家国之痛。如果说是延续,那就继续保持我对古诗词的热爱、对古文化的敬重与珍视。如果说还能为他做什么,那就是去读他、去试图感同身受他的悲痛与热忱,并且希望通过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文相以及整个宋末诗人群体。

 

【五 其他】

27.你最喜欢的别人写他/她的文章是?这篇文章的哪些观点是你很认同的?

这题容我先搁着……我主要是看诗词,古文看得少(捂脸)

 

28.你最喜欢的他/她的画像/同人图是?

画像不喜欢,而宋末这种比1283年1月9日的大都风雪还冷的圈,怎么可能会有同人图……只能期待我自己画了。

 

29.请用不超过80个字向大家推荐他/她。

他是风雪里孤瘦傲立的白梅树,是不远万里程抱西台明月而终的宋魂。杜鹃啼血能化碧,他是文山之后另一种故国之灵。

 

30.如果你能对他/她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呢(只能说一句话哦)?

我想知道您与陆丞相哪一位更爱哭

我想折一枝白梅去西台与您一起哭。


——————————————

我发现我并没有给这首诗找到地方,但又觉得一定得放,所以:

《哭所知》 谢翱

总戎临百粤,花鸟瘴江村。

落日失沧海,寒风上蓟门。

雨青馀化血,林黑见归魂。

欲哭山阳笛,邻人亦不存。

也是哭祭文相的诗。


这么想想把《登西台恸哭记》也放上来吧: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感谢全程围观我爆肝这份八千字答卷的 @鸿影  @函澍_近期嗑宋神志不清 

以及所有刀子都得 @史蘇 



————————————————

补于2019.01.23:

关于《宋铙歌鼓吹曲》我今天读论文时候看到了不同的说法:李成文《宋元之际诗歌研究》中把这套曲子的时间写为宋亡之后,而胡荣《谢翱研究》则写为谢翱十七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创作。

我才疏学浅也得不出什么确切结论,但我个人还是偏向后者。就皋羽在宋亡之后写作内容中景物的悲伤色彩,我很难想象那时他还能写这个风格的曲子。

评论(11)
热度(114)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